首页
公司概况
公司简介
组织架构
大事记
企业荣誉
新闻资讯
公司新闻
公示公告
行业信息
媒体聚焦
专题报道
政策法规
国家政策及法规
地方政策及法规
企业文化
企业理念
企业风采
党群工作
纪检监察
纪检动态
资料库
招募英才
用人理念
员工培训
招聘公告
能投网群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行业信息
全国统一碳市场建立将近 总量与管控范围待定
能投分布式
2014/09/09
0
分享到:
在
7
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全部启动运行后,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建构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据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中国碳市场建设将从试点进入部署全国统一碳市的建设工作。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着手研究全国碳排放交易的边界和范围、合理的配额分配方案和市场调节机制,完善国家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建立核算、报告与核查体系以及相关细节工作,全国碳排放交易管理办法有望于明年出台,有望于
2016
年在全国铺开。
目前,中国
7
个碳交易试点已全面启动,配额总量达
12
亿吨左右,控排企业数量已超
2000
家。各试点均已建立了以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体系,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平台,交易细则与风险控制,以及人才培养与储备等为核心内容的管理体系。
其中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和广东已经历了第一个履约年,履约率均在
95%
以上。控排企业对碳交易也有了完整的切身体验,包括碳数据收集、报告、核查,开设和激活账户,领取发放配额,配额评估,参与交易,上缴配额,完成履约等。
经过这一年多的时间,碳交易真正从概念落到实地,通过实践验证了它的可行性,并将企业直接推向“排碳是有成本的,减碳是可以创收益的”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中来。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唐人虎认为,这些都是试点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
试点建设是探路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的过程。
“试点中出现的银行开户、配额发票、企业会计支出、收益税收等具体问题,对于进一步寻求解决之道,为全国统一碳市建设捋顺碳交易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具有重要意义。”清华大学能源环境与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对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全国碳市的“总量控制”如何设置?
从目前国内
7
个碳交易试点的实践来看,绝大部分试点对于“总量”确定的思路和方式基本是一致的,即“自下而上”对重点行业、企业进行数据摸底,掌握实际排放水平,合理划定覆盖范围和边界,再进一步确定碳市的“交易总量”或“配额总量”。
唐人虎对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在碳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这种方式与“自上而下”的总量控制相比,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自上而下”的总量是指,从国家层面确定总的减排目标,并将这一目标从中央分解到地方,综合考虑经济发展、节能减排政策和技术水平以及其他相关因素,进一步确定碳交易体系这一市场机制的总量,比如减排目标的
60%
。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翠华于
6
月
9
日在“第五届地坛论坛”上表示,总量有多种意思,包括国家层面的总量控制,也包括针对企业的总量。目前,碳交易最终是要落实到针对企业的总量,现阶段,中国实行总量控制下的排放交易制度还有些早。
据悉,国家发改委也在进行总量控制的相关研究。唐人虎表示,“自上而下”的总量确定方式,要待国家总体减排目标的确定和推出,这需要时间,另一方面,排放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发展空间,“自上而下”的过程无疑会产生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层层博弈,增加碳市在全国推广的难度。
哪些行业纳入全国统一碳市场?
覆盖行业和控排企业的选择以及配额分配方案的设计,成为全国统一碳市建设的焦点和难点。
碳交易的初衷是为了减排,如何低成本减排,且合理分摊减排责任,兼顾效率与公平是现阶段探索和研究的关键性问题。
考虑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国家在确定覆盖行业和控排企业的过程中,可以给地方留有一定的空间,或保持一定的灵活度,让现行试点的控排企业有一个合理的过渡。
唐人虎表示,地方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和政策取向,考虑是否需要纳入额外的行业或企业。
“以清华为例,作为北京的控排企业,我们已经有专门的部门——绿色校园办公室来负责此项工作,今年,购买了大约
1
万
-2
万吨配额,完成了履约,也提出了减排措施以应对今后的履约工作。”张希良对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如果全国碳市统一后,有些问题还待解,如清华大学这类非工业排放大户还是不是控排企业,还要不要参与碳交易,减排工作还要不要继续。
在配额分配的方式和方法上,
7
个试点也做了多样化的尝试,其中历史法应用较广,但存在已释放减排空间的先进企业反而得到更少的配额,且无法覆盖新增产能的问题;
基准法的使用可以补足历史法的劣势,但尺度的把握还存在难度和复杂性,应用方面还局限于电力和供暖行业;拍卖法的尝试仅限于广东和湖北两个试点,被认为是成本效率最高的方式,但初期会加重企业负担,降低国际竞争优势。
每一种方式和方法都有它的利弊,综合行业特点、区域差异、技术水平、淘汰落后产能等因素,混合式选用也不失为一种优化方案。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灵活性在配额的分配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重庆碳市在采用历史分配法时,为避免“鞭打快牛”,在历史排放量选取上做了灵活调整,设定为
2008-2012
年之间的最高年排放水平。
数据摸底亟待地方行动
无论是配额总量,还是配额分配方案的确定,都需要来自行业、企业的可靠数据作为支撑和决策依据。目前,国家发改委对重点行业、企业的数据摸底工作已做出全面铺开之势,接下来,需要地方承担更多的工作。
今年
2
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出通知,启动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工作,责任主体为
2010
年温室气体排放达到
13000
吨二氧化碳当量,或
2010
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达到
5000
吨标准煤的法人企(事)业单位,或视同法人的独立核算单位。
此外,国家发改委已公布了钢铁、化工、电解铝、发电、电网、镁冶炼、平板玻璃、水泥、陶瓷、民航等首批
10
个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据悉,今年还将公布
3-10
个行业的核算方法和指南,以进一步统一全国碳排放的“度量衡”。
在国家顶层设计出台之前,地方政府的数据摸底工作要先行。
“目前,地方首先要抓紧拟定上报企业名单,组织重点行业、企业培训,完成重点单位排放上报工作,为国家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清华大学教授段茂盛对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战略总监钱国强认为,试点之外的省市,技术薄弱、资源匮乏、意识和能力不足,缺乏数据基础,在制度建设与能力建设方面有大量工作可做,在统一碳市推进的过程中,应主动思考如何做出准备,而不是被动等待。
初步预测,全国统一碳市建立,将有万家企业融入控排企业大军。洲际交易所集团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黄杰夫认为,如何服务于这些控排企业,使他们有能力利用市场这个平台,管理自身的碳资产,实现低成本履约、低成本减排,将是政府工作的核心内容。
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报告和核查体系,建立相关管理体系,明确企业对应的上级管理部门,以及人力资源的配备,第三方服务市场的培育等,都有待地方的积极行动和探索。
唐人虎表示,全国统一碳市的建立,将创造
7
万
-8
万人的直接就业机会。碳核算、第三方核查、碳资产管理、碳金融等服务行业都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这一市场的潜力和空间巨大,地方需要加快人才建设。
上一条:
分布式能源“藏能于民”尚存发展瓶颈
下一条:
国电南自收购华电分布式能源工程公司20%股权
返回列表
微信公众平台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能投分布式官方微信,实时了解公司最新动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访问手机版